自行车骑行文化与车座位置的调节
自行车骑行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特别是对我们父辈来说,一辆自行车承载了再多的东西。它可能帮助了一个家庭维持了生计,可能引来了同龄人的羡慕目光,也可能成就了一段姻缘。对于那个时代,所有记录中国的影像资料中,、较具象征意义的画面,长安街上熙熙攘攘、一望自行车车流。那是我国自行车骑行的全盛时代。现在,这样的影像再也见不到了,马路上自行车昔日的难以想象的地位已经渐次被各式各样的汽车所替代。与此同时,很多人,尤其是没有自行车稀缺历史经历的人在他们身上已经很难再找到父辈对于自行车骑行的那种依恋感。有过那段骑行经历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要么把从前如影随形的自行车束之高阁,随着社会前进的大潮选择了较加省力的出行方式,要么融入了新的骑行方式,选择了科技含量较高的自行车完成了自行车骑行在活中的蜕变。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回避的是自行车骑行在历史长河中有既的特征,过去的自行车骑行不能彡现在的自行车骑行进行理解。鉴于此,对于自行车骑行文化研究就变得非常需要。本节内容通过结合自行车骑行的历史,解析骑行文化的内涵,以期解决“骑行”这一概念问题,为自行车骑行文化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骑行文化的类型日益细化:
在骑行的世界里,文化从来就不是单一、单调的。同一款车,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骑行,骑行姿态就风格迥异。以速降骑行以例,它征服的是大山,挑战的是道路,时速一般在50-80公里之间,骑行时在多变的山路上滑降、跳跃和腾飞,惊险、刺激的体验是其他骑行方式所无法提供的。同时它还要求借助压车过弯技术提高滑降速度,所以对骑行技术和胆量有很高的要求;对于旅行骑行,骑行者在意的是沿途的风景,只要规划好旅行路线,合理地分配体力,控制好骑行速度就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而攀爬骑行和平地花式骑行等特技骑行,表演的成分居多。攀爬骑行时要克服的是各种障碍物,骑行者要凭借平衡、跳高和跳远等技术在不同车速下时刻准备通过障碍。至于平地花式只要运用擦轮、定车、飘、过桥等骑行技术展示骑行的美就好了。因此,骑行因车而异,因人而异,骑行文化也和而不同。
车座位置的调节:
在调节车座之前,起先要做的就是调节座杆的高度。在座杆深入车架管道6cm以上调节适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就可以微调车座的位置了。
基本中上的车座导轨都会有刻度,以方便调节。刚开始安装车座的时候,起先将夹具夹紧导轨中间就可以了,前后的位置看个人的身体来调节,倾斜角度一般建议前端稍微向下几度。
在调节过程中,一边调节一边上紧固定螺丝,记住螺丝上紧的时候,不要蛮力敲打来改变车座的角度,当发现角度不合适的时候,要将夹具全部送开再调节,以免损坏了夹具。调节好角度后,再重新上紧螺丝就可以了。
改变车座的高度:
一般来说,固定车座的方法都是通过在车架坐管前端设置一个夹具来进行固定。这个夹具现在主要分为两种,原理都一样,一种是传统自行车所采用的螺栓固定,另外一种就是快拆式固定了。
松开快拆或者是螺栓就可以进行调节座杆的高度,如果是座杆不动,可以先左右晃一下,然后插入或者拔出座杆,调节高度。有条件的可以先拔出来,上一点防黏合剂。调节好高度,上紧螺栓或者快拆杆。
车座的后期调节:
车座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形来进行微调的。起先调节车座的上下倾角。松开两侧的螺母,调节车座,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然后前后滑动车座,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说,应当将车座固定夹调节到导轨中间才开始微调,车座的前端微微先下倾斜。骑行在通俗意义上讲还是一种出行方式。风和日丽的天气,大街上骑行的人自然较阴雨连绵时要多,这时自行车骑行就会和天气时令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当然,至于骑行温度升高友会在雨中骑行那令当别论,他们可能为的是获得别样的骑行体验,或者就是骑行已经融入了骨子里,以骑为乐。因此,在铁杆骑行有限的中国,多数人会依据天气好坏决定是否骑行,所以春秋时节的骑行会不可避免地多于夏冬两季。